樟腦丸吸太多會中毒?3大功效與禁忌告訴你,如何正確使用樟腦丸
相信許多人對「樟腦丸 (mothball)」應該不陌生,由於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過去許多民眾會在家中衣櫃放置樟腦丸,以防止黴菌及害蟲孳生。樟腦丸呈白色球狀,又稱為衛生丸或臭丸,常被用於防霉、防蟲及除臭。傳統的天然樟腦丸是由樟樹樹幹中的樟腦 (camphor) 製成,然而,市面上常見的多為合成樟腦丸,主要成分為萘 (naphthalene) 或對二氯苯 (paradichlorobenzene),而非天然樟腦,具有強烈氣味,且對健康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到底樟腦丸有哪些用途?可能造成什麼健康風險?本文將詳細介紹樟腦丸的作用、潛在的健康風險及安全的替代方案。
目錄
樟腦丸有什麼用途?
目前市售的樟腦丸主成分多為萘或對二氯苯,主要用於衣物、書籍、儲物櫃及置物箱等用作防蟲、防霉及除臭之用途,以下分別說明:
防蟲:
樟腦丸可用於防治衣魚和蠹蟲生長,以幫助衣物和書籍等的保存。
防霉:
樟腦丸具有吸濕作用,進而達到除濕防霉的效果。
除臭:
許多市售樟腦丸有添加香氛成分,具有除臭效果。
樟腦丸有毒嗎?吸太多會怎麼樣?有什麼健康風險?
市售的合成樟腦丸主要成分為萘或對二氯苯,若長期接觸或不慎誤食,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以下分別說明:
1.萘:
萘的毒性症狀與接觸形式和劑量有關。吸入或接觸過量萘蒸氣可能引發頭痛、噁心、暈眩等症狀,亦可能刺激部分特定部位而造成不適症狀;若不慎接觸可能導致刺激或灼傷,亦可能造成敏感反應;若不慎誤食則可能引發消化道症狀、或其他部位損傷 (ref 1)。另外,有研究指出其對動物可能具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將其歸類為 2B 類致癌物 (ref 2)。
2.對二氯苯:
對二氯苯雖然毒性較低,若吸入過量或暴露於高劑量對二氯苯氣體仍可能刺激關鍵部位,亦可能引發不舒服、噁心、暈眩、消化道不適。(ref 3)。
樟腦丸使用禁忌?哪些族群需特別注意?
由於樟腦丸的成分若長期接觸過量或不慎誤食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尤其部分特殊族群應避免或小心使用樟腦丸,如蠶豆症患者、孕婦及嬰幼兒,以下分別說明:
蠶豆症患者:
蠶豆症為一種先天代謝異常遺傳疾病,由於患者體內缺乏葡萄糖-6-磷酸鹽脫氫酶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無法保護紅血球不受氧化物的破壞,因而容易產生溶血性貧血。當患者接觸樟腦丸成分中的萘,便可能引起急性溶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孕婦:
懷孕婦女誤食樟腦丸可能導致低血壓、高膽紅素血症及敗血症等。此外,樟腦丸成分及其代謝物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有病例報告指出,懷孕婦女於孕期吸入過量萘,可能導致新生兒產生溶血性貧血 (ref 4)。
嬰幼兒:
由於嬰幼兒代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對有毒物質較敏感,接觸蒸氣或殘留粉末可能造成健康的傷害,亦可能造成過敏。若不慎吸入過量或誤食可能造成貧血、黃疸等不良反應。
有什麼樟腦丸的替代品?
由於含有萘或對二氯苯的合成樟腦丸可能具有健康風險,民眾可選擇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既能防蟲、防霉、除臭,又對健康更友善,以下舉例說明:
1.天然衣物香氛袋:
市售含天然精油配方之衣物香氛袋,可防治衣魚和蠹蟲,幫助保護衣物,同時可減少不良氣味,維持衣物清香。
2.活性炭包:
活性炭具有吸濕防潮的效果,可幫助除臭及防霉。
3.雪松香木球:
雪松木具有防蟲、吸濕及除臭的作用,將雪松香木球置於衣櫃,其天然香氣可作為天然的驅蟲劑,同時可幫助防潮、防霉及消除異味。
樟腦丸常見問題
老鼠怕樟腦丸嗎?
老鼠不怕樟腦丸的氣味,因此使用樟腦丸並無法有效驅鼠,且老鼠可能咬破樟腦丸包裝,使樟腦丸的有害成分大量揮發於空氣中或接觸衣物,反而增加健康風險。
蟑螂怕樟腦丸嗎?
樟腦丸氣味強烈,可短暫避免蟑螂靠近,但無法消滅蟑螂。由於蟑螂對味道適應力強,樟腦丸的驅蟑效果並不持久,無法有效防蟑。
樟腦丸多久會消失?
樟腦丸的揮發速度取決於成分與環境條件,一般約數週至數月完全揮發消失。主要成分為萘之產品揮發較慢,對二氯苯則揮發較快。另外,若環境溫度高、濕度低且空氣流通,則會加速樟腦丸的揮發速度。
樟腦丸對健康有害嗎?
是的,樟腦丸在長期或高濃度暴露下對健康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含有萘或對二氯苯的合成樟腦丸。這些成分對健康有潛在毒性,高劑量暴露或不慎誤食可能會引發不舒服、噁心、暈眩等不適症狀,亦可能導致溶血、神經系統及部分功能損傷 (ref 1、3)。
想更了解健康知識嗎?
現在就加入 line 好友
會有專人營養師與您一對一咨詢喔!
參考資料
1. Piyush Mathur, Shalini Garg (2023). Acute Kidney Injury Following Naphthalene (Mothball) Poisoning
2.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 Summaries & Evaluation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