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跑是什麼?超慢跑完整教學,姿勢、節拍0基礎上手

超慢跑是什麼?超慢跑完整教學,姿勢、節拍0基礎上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許多民眾開始重視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而「超慢跑 (Slow Jogging)」便是近年十分流行的運動之一。超慢跑最早由日本運動生理學教授田中宏曉 (Hiroaki Tanaka) 所提出,是一種強調緩慢速度及穩定步伐的跑步運動,由於其運動強度低、無須特殊裝備,且無場地限制,容易入門,廣受各年齡層民眾歡迎。本文將詳細介紹超慢跑的好處及技巧,讓您也能輕鬆養成運動習慣!

 

 

「超慢跑」是什麼?

超慢跑是一種以緩慢速度進行的跑步運動,速度介於走路與慢跑之間,時速約每小時 4~6 公里。相較於一般慢跑運動強度較低,容易入門,適合各年齡層民眾,下表為超慢跑與一般慢跑差異:

項目 超慢跑 一般跑步
速度 慢(4~6 公里/小時) 中等以上(8~12 公里/小時)
運動強度 輕~中 中~高
關節壓力 較小 較大
是否喘 不會,能說話 會,需控制呼吸

 

超慢跑有哪些好處?

超慢跑由於強度較低、無裝備、場地等限制,執行門檻低,特別是對於高齡長者及運動初心者,容易入門且較能長期執行,適合作為養成運動習慣的入門選項,以下分別說明超慢跑對健康的好處:

超慢跑好處1:維持良好體態

超慢跑有助於增加活動量及熱量消耗,有助於維持良好體態 (ref 1、2)。

超慢跑好處2:增強體能

長時間執行有助於提升耐力,幫助增強體能 (ref 1)。

超慢跑好處3:促進新陳代謝

超慢跑可以幫助提升活動量並促進新陳代謝。

超慢跑好處4:幫助紓壓

超慢跑等低強度運動可以促進腦神經滋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分泌,有助於釋放壓力及緩解焦慮 (ref 3)。

 

超慢跑的姿勢與節拍完整教學

即使超慢跑屬於低強度運動,採用正確的姿勢仍然有助於防止運動傷害並減少負擔,進而提升運動效率。

超慢跑正確姿勢與節拍:

  • 抬頭、眼睛平視前方,下巴微收,不要低頭看地。
  • 肩膀放鬆、不要聳肩,保持自然擺動。
  • 手肘彎曲約90度,自然擺動。
  • 背部挺直,微微前傾,不要駝背。
  • 微收小腹、啟動核心,穩定身體。
  • 用腳掌中間著地,落地輕柔,避免用腳跟重踩,並保持雙腳在跑步時會有短暫同時離地的瞬間,不要變成快走。
  • 步伐小而輕盈,步頻約每分鐘 180 步,速度介於走路與慢跑之間,約每小時 4~6 公里。小步幅高步頻有助於減緩對關節的衝擊力,並提升運動效率。
  • 保持呼吸順暢,以不喘能說話為原則。

 

小結

雖然超慢跑的運動強度較低,運動前後仍須適度暖身及收操,採用正確的跑步姿勢及步伐,並穿著舒適的服裝及跑鞋,以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並維持運動的效率。另外,超慢跑可作為養成運動習慣的入門選項,之後再依據個人體能狀況調整運動強度,並搭配適度阻力訓練及伸展運動,方能達到較佳的運動效果。

 

超慢跑常見問題整理

每天超慢跑15分鐘有用嗎?

每天超慢跑15分鐘是有用的!即使時間不長,只要持之以恆,也能帶來健康效益。有研究指出,每天從事 15 分鐘輕度至中度運動,可降低 14% 死亡率與延長 3 年平均壽命 (ref 4)。

超慢跑要跑幾分鐘才有效?

超慢跑要跑幾分鐘才有效,取決於個人的運動目標。以維持健康為例,每日從事輕度至中度運動 15 分鐘,便可帶來健康效益 (ref 4)。若欲提升體適能、增加熱量消耗及改善體態,則可視個人體能狀況增加運動時間及強度。

超慢跑節拍怎麼設定?

超慢跑的節拍設定有助於穩定跑步節奏、避免過大步幅,並減少關鍵部位壓力。初學者可以從每分鐘 160–170 步開始,待適應後逐漸調整至每分鐘 180 步。民眾可用手機下載節拍器 APP 或搜尋 180 BPM 跑步音樂,幫助練習跑步節奏。

 

作者介紹 廖育琦 

研發長 廖育琦

醫療生技美容產業20餘年,為護理及營養背景。曾在醫療院所、製藥公司、食品飲料廠、生技公司擔任保健產品研發、銷售、經營國內外醫療通路、經銷代理商管理及培訓營養師、健康講座講師等豐富的產業經驗。

專業資格:

  • 國際認證營養諮詢師
  • 國際認證健康諮詢師

現職: 悠活原力研發長

 

 

想更了解超慢跑運動嗎?

現在就加入 line 好友

會有專人營養師與您一對一咨詢喔!

 

 

參考資料

1. Masahiro Ikenaga, Yosuke Yamada, Yujiro Kose, Kazuhiro Morimura, Yasuki Higaki, Akira Kiyonaga, Hiroaki Tanaka; Nakagawa Study Group (2017). Effects of a 12-week, short-interval, intermittent, low-intensity, slow-jogging program on skeletal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and fitness in older adul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 Tanaka H, Jackowska M (2019). Slow jogging -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health convention. Journal of Kinesiology and Exercise Sciences

3. Ryo Shimoda, Yuki Amaya, Masahiro Okamoto, Shingo Soya, Mariko Soya, Hikaru Koizumi, Kengo Nakamura, Taichi Hiraga, Ferenc Torma, Hideaki Soya (2024). Accelerated Fear Extinction by Regular Light-Intensity Exercise: A Possible Role of Hippocampal BDNF-TrkB Signaling

4. Chi Pang Wen, Jackson Pui Man Wai, Min Kuang Tsai, Yi Chen Yang, Ting Yuan David Cheng, Meng-Chih Lee, Hui Ting Chan, Chwen Keng Tsao, Shan Pou Tsai, Xifeng Wu (2011).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