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棒什麼時候吃?營養師告訴你能量棒、蛋白棒、穀物棒有什麼不同
能量棒(Energy Bar)是一種方便攜帶、隨時能補充能量的小型食品。最早出現在 1970 年代,主要用於太空人與運動的營養補充,設計初衷是「快速補充能量」,避免因長時間運動或活動導致體力流失,後來因健身、戶外運動的流行而普及。如今的能量棒也演變出許多選擇,可以更針對個人需求挑選,例如高蛋白型、低糖型等等。
目錄
能量棒營養價值成分及熱量介紹
一條典型的能量棒大約含有 150–300 大卡,主要成分包括: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能夠快速提供能量。研究指出,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能有效維持運動表現與耐力(Cermak & van Loon, Sports Med, 2013)。常見的成分有:燕麥、穀物及果糖。
2.蛋白質
蛋白質能夠提供運動後肌肉修復的養分,並維持飽足感。常見成分有乳清蛋白、大豆蛋白。已經有許多研究提到,在運動前後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補充是相當重要的。
3.脂肪
好的油脂可以幫助營養吸收,並且是參與代謝的必需品。具有多為堅果、種子,提供好的脂肪,如 Omega-3 等。
4.膳食纖維
幫助消化道健康、增加飽足感。
5.維生素與礦物質
部分產品額外強化 B 群攝取與電解質,以維持運動後修復所需的營養與正常的代謝。
能量棒、蛋白棒、穀物棒有什麼不同?
能量棒、蛋白棒和穀物棒這三種的設計初衷都是快速補充能量,但因為每個人需求不同,而發展出不同選擇,主要是營養含量的比例高低差異。
- 能量棒 (Energy Bar): 高碳水比例,快速補能,適合運動前或長時間活動。
- 蛋白棒 (Protein Bar):高蛋白(15–30g/條),幫助肌肉生長、修復組織,常用於運動後。
- 穀物棒 (Cereal/Granola Bar):以燕麥、果乾為主,偏向健康零食,蛋白質含量較低。
種類 | 主要成分比例 | 熱量範圍 | 功能重點 | 適合族群 |
---|---|---|---|---|
能量棒 | 高碳水、適中蛋白質 | 150–300kcal | 快速補能、維持體力 | 運動員、登山者 |
蛋白棒 | 高蛋白、低至中碳水 | 200–350kcal | 補充肌肉修復的養分 | 運動族群 |
穀物棒 | 穀物、纖維、低蛋白 | 100–200kcal | 健康零食、纖維補充 | 上班族、學生 |
(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068354/)
能量棒有什麼效果?有副作用嗎?
效果
- 快速補充能量
- 運動後提供恢復修復的養分。
- 具有飽足感
- 攜帶方便,戶外活動或忙碌時的好選擇。
副作用
- 熱量過高:若當零食隨意吃,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 糖分偏高:部分產品含大量糖漿,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負擔
- 人工甜味劑與糖醇:可能導致消化道不適
- 過敏風險:常含堅果、大豆、乳清等過敏原。
哪些人適合/不適合吃能量棒?
適合的群族
1.運動健身族群:運動前後補充能量
2.登山、旅行者:長時間活動,攜帶方便。
3.上班族、學生:忙碌時的臨時點心,但要留意份量。
不適合的族群
1.孕婦:可適量食用,但要避開含多種人工添加物的產品。
2.想維持身材者:需挑選低糖、高蛋白版本,避免額外熱量。
3.消化道敏感者:避免含高糖醇的產品,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適。
能量棒什麼時候吃?
- 運動前 30–60 分鐘:以碳水為主,提供能量。
- 運動後 30 分鐘內:含蛋白質與碳水,有助於恢復。
- 日常點心:可在餐與餐之間食用,避免長時間飢餓。
研究顯示,運動後建議選擇「碳水+蛋白質」的組合,對於加速修復和恢復效果較佳。
如何挑選優質能量棒?
1.蛋白質來源
乳清蛋白(屬於乳製品,吸收利用率較佳)、大豆或豌豆蛋白(植物性來源,適合素食者補充)
2.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比例
可挑選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比例約2:1左右的能量棒,在運動前後都適合補充。
3.成分簡單化
避免添加過多的人工香料及色素。
4.糖醇與甜味劑
避免過量補充,容易造成消化道不適。
5.敏感來源檢查
如堅果、大豆、乳糖敏感者需要特別注意。
能量棒常見QA
Q1.能量棒有什麼成分?熱量高嗎?
A: 能量棒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及維生素,熱量需視產品而異,通常每條能量棒熱量約在150–300 大卡左右。
Q2.能量棒能減肥嗎?
A: 能量棒本身不是減肥食品,但若選擇低糖高蛋白的種類,並合理取代部分高熱量零食,可幫助飲食控制與支撐飽足感。
想更了解能量棒嗎?
現在就加入 line 好友
會有專人營養師與您一對一咨詢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