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一直放屁?營養師解析7大原因、2點飲食習慣,改善一直放屁

為什麽一直放屁?營養師解析7大原因、2點飲食習慣,改善一直放屁

 

放屁這件事雖然讓人不好意思提起,但其實它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根據研究,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會放氣10~20次,這是消化道在消化、發酵食物時產生氣體後自然排出的結果。

不過,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風聲」特別多,甚至吃完東西就一直放屁,這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一種警訊:可能是飲食、生活習慣,甚至消化道菌叢出問題了。

別擔心!這篇文章就要帶你認識「一直放屁」的常見原因、應該避開的食物、改善方法,以及什麼時候要考慮找醫師。

 

 

 

為什麼一直放屁?一直放屁的7大原因

原因1:攝取容易產氣食物

豆類、十字花科蔬菜、全穀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會被消化道菌分解產生氣體,導致放屁的次數或頻率增加。這是健康的發酵過程,但若攝取過量或消化道菌叢不平衡,就可能導致氣體太多而頻繁放屁。

原因2:進食速度過快

吃飯狼吞虎嚥容易吞下大量空氣,這些空氣最終會被排出。同時,咀嚼不充分也會讓消化道更費力消化,增加氣體生成。

原因3:情緒壓力影響

壓力大時,蠕動會變快或變慢,影響氣體排出速度。壓力還可能改變消化道菌叢組成,產生更多氣體

原因4:不良生活習慣

邊吃飯邊講話、喝碳酸飲料、抽菸或嚼口香糖,都會增加空氣吞入量,久坐不動也會讓氣體滯留在消化道內。

原因5:消化能力不佳

乳糖不耐症或酵素不足都會導致食物無法被完全分解,會被菌群「接手」發酵產氣。特別是乳糖、果糖或山梨醇吸收不良者,放屁會更明顯。

原因6:藥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止痛藥或糖尿病用藥會改變消化道菌相,導致氣體生成量上升。

原因7:消化道菌群失衡

菌群多樣性不足會讓「產氣菌」占優勢,導致即使吃得正常也會產氣過量。補充益生菌可幫助重建菌相平衡。

 

容易放屁的食物有哪些?

豆類:富含寡糖,無法完全被消化,會被細菌發酵產氣

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含硫化物,易產氣並讓屁有臭味

全穀雜糧類:高纖維雖助消化道健康,但初期攝取太多易脹氣

乳製品:乳糖不耐者無法分解乳糖,會大量產氣

特定水果(如蘋果、梨子):富含果糖和山梨醇,吸收不良易產氣

碳酸飲料:直接把氣體喝下,當然也會放屁量激增!

 

吃完東西一直放屁?改善2點飲食習慣

1. 調整進食方式

慢慢咀嚼,避免邊吃邊講話、喝碳酸飲料或嚼口香糖,能減少空氣吞入。

2. 選對用餐時間

固定用餐時間、避免吃太飽,讓消化道蠕動節奏穩定,也能減少氣體滯留。

 

推薦益生菌調整體質

補充益生菌能幫助重建消化道菌相平衡,減少產氣菌數量,進而降低放屁頻率。

挑選對的益生菌也很重要,像是悠活300億純淨益生菌含有2種專利菌以及5種順暢好菌,更添加了3大益菌生及8大消化酵素,除了能平衡菌相,還能幫助消化更順暢,特別適合容易一直放屁的族群。

營養師推薦【悠活原力】300億純淨益生菌(30條)

悠活原力300億純淨益生菌

產品主要特點:

●純淨天然無添加,有效調理體質

●高機能、高菌數,每包含300億活性益生菌

●2專利菌+5順暢好菌、8大酵素、3種益菌生

一直放屁常見QA

1.哪些人較容易一直放屁?

A: 愛吃高纖、乳製品、碳酸飲料者、壓力大、生活習慣差或消化道功能弱的人。

2.一直放屁什麼時候需要就醫?

A: 若伴隨疼痛、血便、忽然變得消瘦等症狀,或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則建議盡速就醫。

3.吃益生菌能減少一直放屁的機率嗎?

A: 是的,研究顯示益生菌可改善菌群平衡、幫助消化,放屁次數會顯著下降。

 

 

作者介紹 李依縉營養師 

營養師 李依縉

健康的核心不只是從飲食訓練著手,身體不適會反映在氣色、膚況上,與其依賴擦保養品,不如吃對食物由內而外打造好體質。

專業資格:

  • 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碩士
  • 高考營養師
  • 糖尿病共照網認證營養師
  • 體重管理營養師
  • 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人員認證
  • 運動營養認證課程

現職: 悠活原力營養師

 

 

想更了解消化道健康嗎?

現在就加入 line 好友

會有專人營養師與您一對一咨詢喔!

 

 

參考資料

1. Erasme Mutuyemungu, Mukti Singh, Sean Liu, Devin J. Rose (2022). Intestinal gas production by the gut microbiota: A review

2. F Azpiroz (2005). Intestinal gas dynamic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3. Salvatore Crucillà, Federico Caldart, Marco Michelon, Giovanni Marasco, Andrea Costantino (2024). Functional Abdominal Bloating and Gut Microbiota: An Update

4. Karen Van den Houte, Premysl Bercik, Magnus Simren, Jan Tack, Stephen Vanner (2022). Mechanisms Underlying Food-Triggered Symptoms in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s

5. Uday C. Ghoshal, Ratnakar Shukla, Ujjala Ghoshal (2016).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Bridge between Functional Organic Dichotomy

6. Bruno K. Rodiño-Janeiro, María Vicario, Carmen Alonso-Cotoner, Roberto Pascua-García, Javier Santos (2018). A Review of Microbiot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Future in Therapies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