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魚油膠囊塑化劑超標嗎?3招避開塑化劑危機

日前衛生局抽查檢驗9樣塑化劑項目,於北市賣場、超市藥局等市售的膠囊錠狀食品、米麵製品、油脂品、嬰幼兒食品、甜點與其他加工食品,赫然發現其中一件「魚油膠囊」的塑化劑超標,並要求業者回收下架,到底為什麼魚油膠囊會被檢測出有過量的塑化劑呢?
魚油膠囊抽查不合格,保健食品的塑化劑危機?
其實早在2011年食藥署就制訂了「企業監測塑化劑指標值」,提供業者自行預防及檢測以控管品質管理,這次超標的魚油DBP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超過了標準值,衛生局表示,其實食物中會含有塑化劑,大多是因為原料遭受環境污染、或製造工廠再加工、儲存的過程中因為使用塑膠的材質與設備,經過游離溶出導致間接污染了食品。
那麼這個事件本身,到底是膠囊的問題,還是魚油的問題呢?
塑化劑汙染的三種可能,原料來源也須當心!
一、魚油本身遭受污染
我們海洋中飄浮著許多塑料碎片,當一些魚類或海洋生物吃掉了這些塑料片時,很有可能進入魚體,進而儲存在脂肪中,日積月累,已遭受污染的魚類被做成魚油,透過食物鏈最終吃進我們的肚子裡。尤其是大型魚與中型魚吃進的魚類較多,但小型魚大多食用藻類,因此我們在挑選魚油時,最好選擇使用深海小型魚的原料,以降低遭受污染的可能。
二、膠囊本身有沒有問題?
其實目前國內允許兩種塑化劑能作為藥品的賦形劑,分別為Dibutyl phthalate (DBP)及Diethyl phthalate (DEP),並且核准添加的單位含量,較美國核准還低。但國內幾乎很少看到此兩種塑化劑添加於藥品之中,並且魚油所使用的軟膠囊製成,通常也不會加入此兩種塑化劑。
關於DBP及DEP兩種塑化劑添加的解釋,衛福部的「塑化劑專區-藥品Q & A」有較詳細的解釋,需要多了解可以點進去查看喔。
膠囊一般來說都是由明膠(Gelatin,也稱吉利丁)所製成,因為主要從動物的結締組織、骨骼提煉而來,屬於動物性蛋白質,所以膠囊大多數為葷食。
大致上有分為硬膠囊與軟膠囊兩種:
- 硬膠囊-主成份以明膠、純水製成。多裝粉狀藥品,特點是遇水後較易溶解並釋出藥物,目前也有素食膠囊,採用植物纖維如提煉而出,全素者也可吃。
- 軟膠囊-主成份以明膠、甘油、純水製成。多裝液狀藥品,因為使用較厚的明膠皮,膠囊的強度與遮蔽效果佳,適合包附脂溶性營養素,生物利用率較高。
三、加工過程遭受污染
這是此次事件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為什麼魚油在加工過程中會遭受污染?
塑化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幾乎天天都會接觸到:如塑膠製品(塑膠袋、保鮮膜、巧拼)或是定香劑、室內油漆產生的氣體等。因此可能遭受污染的的環節,從填裝食品的容器、設備、包材到運送過程,甚至考量到長期儲存或使用時,塑化劑都有可能產生游離溶出的風險。
但經過研究指出,生活中接觸到微量的塑化劑其實很容易被排出,每天經過24~48小時後,會由人體排出體外,並且只有長期服用超過每日容忍攝取量後,才有可能造成影響。
衛福部建議,減少與塑化劑的接觸,並且養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開水、多運動的習慣,即可加速塑化劑的排出,基本上只要不是重度接觸塑化劑的民眾,基本上不必太過擔心。
那麼,該如何挑選安全的魚油或保健食品呢?三招告訴你!
l 第一招:選擇國產保健食品廠商
一方面國內廠商找得到人,可以追蹤產地來源,並且國內塑化劑檢驗標準較國外嚴格得多。
l 第二招:使用深海小型魚/超臨界萃取技術
上述提到深海小型魚的主食多為藻類與微生物,因此較不易受到感染。並且使用「超臨界萃取」的魚油,不會殘留有機溶劑,萃取出的魚油較清澈透明,不易變質。

如國產MIT品牌悠活原力採用低溫萃取,並選用兩道超臨界萃取技術,確保魚油品質。
l 第三招:選擇會自主檢驗的廠商
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通路,購買到「標示不清、資訊模糊」的產品。並且廠商能自主送檢、商譽有保障的品牌才能安心使用。產品說明中必須主動說明魚油來源與生產管理認證,透明的履歷來源對消費者來說相當重要。


【悠活原力】高單位深海魚油EPA+DHA軟膠囊 (60粒/瓶)
■ 使用德國世界知名藥廠,擁有超過40項功效、製程專利
■ 低溫萃取成分安心、選用兩道超臨界萃取技術、確保魚油品質
■ EPA:DHA 黃金比例 3:2(高吸收率及生物利用率)
■ 魚油型態為TG型態,高於EE型態吸收率3倍
■ 選用深海小型魚類 降低重金屬汙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