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鈣食物前十名!營養師告訴你吃什麼補鈣最快!
鈣質應該是國人最熟悉也最被廣為討論的礦物質了,它也是我們含量最多的礦物質,參與了許多生理機能,對於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維持非常重要,可以說全年齡的人都非常仰賴鈣質給予的營養價值。
那補鈣該如何補呢?哪些食物鈣質含量豐富呢?但可不是吃越多高鈣食物就補越多!本篇將帶你們一一來破解!
目錄
為什麼要補鈣?缺鈣會如何?
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大約有九成的台灣國人鈣攝取不足,非常的驚人,可以說幾乎是全體民眾都需要補鈣!
鈣質缺乏所影響的層面,根據年齡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兒童方面,正在發育期的他們若缺乏足夠的鈣質,會嚴重影響其發育情形;
年長者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不論是對鈣的吸收率或是利用率都會變差,流失速度也會加快,可能會造成情緒不穩、反應變慢,甚至是新陳代謝不佳等狀況。
了解5大缺鈣症狀警訊
缺鈣較明顯會影響的部位像是骨骼、肌肉、牙齒等處。但要確認自己這些部位是否真的有狀況,是需要經過專科醫師的診斷或是抽血等化學、物理檢查才能判斷。我們平時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做初步的自我檢測:
1.情緒不穩定,會有焦慮不安的狀況
2.難以入睡,品質差,多夢的症狀
3.疲勞無力、記憶力變差
4.容易發癢且產生局部粗糙感
5.容易抽筋,末梢有刺麻感
吃什麼補鈣最快?高鈣食物推薦
種類 | 蔬菜類/ 每 100mg 鈣含量(mg) |
海鮮類/ 每 100mg 鈣含量(mg) |
豆奶類/ 每 100mg 鈣含量(mg) |
其他/ 每 100mg 鈣含量(mg) |
---|---|---|---|---|
香椿 514 |
櫻花蝦(加工) 2859 |
脫脂奶粉 1406 |
麥片 468 |
|
紫蘇 401 |
小魚干 2213 |
乾酪粉 1151 |
黑芝麻 1757 |
|
紅莧菜 218 |
蝦皮 1381 |
小方豆乾 685 |
山粉圓 1073 |
|
品項/含量 | 芥蘭菜 196 |
髮菜 1187 |
乳酪 574 |
愛玉子 714 |
九層塔 191 |
蝦米 1075 |
豆乾絲 287 |
無花果 363 |
|
皇冠菜 168 |
紫菜 342 |
五香豆乾 273 |
杏仁片 273 |
|
青蔥 141 |
蟹腳肉 315 |
凍豆腐 240 |
葵瓜子 140 |
資料來源: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1. 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中含有較高含量的鈣、超過 20 多種礦物質,但葉菜最好選擇種植在礦物質含量較高的肥沃土壤中,若是過度利用或是施灑化肥的土地,礦物質含量就沒這麼高了。
2.海鮮類
所有海鮮中,海藻類的含鈣量是最高的:如海帶、裙帶菜、紫菜等等。從藻類攝取鈣質有一個優點,那就是鈣與磷的分配量非常均等且豐富,並且藻類所含的葉綠素、絲氨酸、維生素B6、B12等,可以幫助維生素D 發揮功能,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因此保健食品中,以「海藻鈣」製成的鈣產品,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3.豆奶類
豆類中含有許多蛋白質、鐵、纖維、鈣質,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尤其 B1 和 B2 含量最多。當豆類被製成豆乾、豆腐等食物時,鈣含量更豐富。
增進鈣質吸收,不能缺少維生素D
營養素中,「維生素D」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因為容易從陽光中取得,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能增進鈣質結合吸收,又被稱為「鈣的搬運者」,是相當重要的營養元素。
我們的飲食中,鈣的吸收率差不多約為 30%,但是每個人對鈣質吸收利用的差異,卻有 10%~40% 不等。
鈣質的吸收率與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平常要均衡飲食多運動,戒煙酒,並多攝取蛋白質 、維生素C、 維生素D、維生素K等有助於鈣質吸收的營養素,並且適度曬太陽,才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嚴重流失。
想知道維生素D的攝取來源有哪些嗎?可以點擊這篇文章:不可不知這5大維他命D的功效!維生素D食物有哪些?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除了飲食調整!日常可以怎麼補鈣?
1.補充保健食品
現代人多為外食族,有時候真的很難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鈣質,此時不妨考慮從保健品補充,除了方便了解攝取的劑量之外,還可以選擇含有複方成分的產品,來增加鈣質的吸收利用,例如維生素D、維生素K、CPP等營養素。且市面上的鈣來源多樣,每種鈣的含鈣量及吸收率各有不同,以下幫大家歸納出常見的鈣來源比較:
鈣類型 | 鈣含量 | 吸收率 | 鈣含量*吸收率 | 來源 | 優缺點 |
---|---|---|---|---|---|
海藻鈣 | 32%(中) | 39%(佳) | 0.1248 | 天然 | 來源天然,取自愛爾蘭西南沿海的大西洋無污染海域,且含鈣量高,吸收率佳,富含許多微量元素與礦物質 |
碳酸鈣 | 40%(高) | 25%(不佳) | 0.1 | 天然 or 合成 | 分子量較大,較不容易被吸收,雖然含鈣量高但吸收率低 |
檸檬酸鈣 | 21%(中) | 35%(中) | 0.0735 | 合成 | 含鈣量與吸收率都屬於中間值,較不容易有消化道不容易有消化道的副作用 |
胺基酸螯合鈣 | 15%(低) | 80%(佳) | 0.12 | 合成 | 容易被吸收但鈣含量低 |
乳酸鈣 | 13%(低) | 29%(不佳) | 0.0377 | 天然or合成 | 鈣含量低且吸收率也差 |
綜合上表分析的5 款鈣類型比較,並同時觀察鈣含量與吸收率兩種變因可得知,海藻鈣明顯勝出!海藻鈣不僅為天然來源,還包含許多微量元素與礦物質,例如鎂與鐵,有助於維持健康與代謝功能。
2.調整生活習慣
想要補鈣除了最直接的從飲食中獲得,其實也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來調整生活習慣,保留我們好不容易存起來的珍貴鈣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多從事戶外活動曬太陽
-
維持運動的好習慣
-
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因
-
避免高鹽高納等重口味飲食
-
避免飲酒及吸菸
常見鈣質Q A
Q1:補充鈣質有什麼好處?
鈣質的好處多多,除了可以幫助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也有助於神經感應性,尤其現代人很需要的,幫助入睡這方面,補充鈣質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可以維持健康機能的運作。
Q2:可以空腹吃鈣片嗎?
理論上,飯前飯後都可以食用鈣片,但通常會建議小孩、銀髮族或是消化道較敏感者,會建議隨餐或飯後吃,對消化道的刺激較小,也可以達到有效的鈣吸收。
Q3:想補鈣,選哪種食物最推薦?
考慮到容易取得的高鈣食物,除了廣為人知的鮮奶外,乳酪、優格、黑芝麻、小魚乾等,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
Q4:鈣粉與鈣片的差別為?
就吸收率來說,鈣粉的質地較細小,較能更快被消化吸收,而鈣片需在消化道中先溶解並分解,吸收較慢。不過通常鈣相關的保健品會以複方的形式呈現來達到增加鈣質吸收的目的,因此在購買時可以先了解商品有哪些複方成分有符合自身的需求再來購買。
延伸閱讀:鈣片什麼時候吃?吃什麼補鈣最快?25大補充鈣質食物、蔬菜、水果全解析
高鈣食物的 4 大迷思!
迷思一:大骨湯的鈣質含量超多?
像我們拿豬骨來熬湯 3、4 個小時後,會以為鈣質就會隨著豬骨融入湯裡,但實際上湯所含的鈣質微乎其微,100cc 左右熬出來的湯頭也大約只含 5 毫克,看起來白色穠稠的湯頭,其實包含了大量的動物性油脂,喝多了只是攝取多餘熱量。
迷思二:補鈣喝牛奶最好?
牛奶一杯 200ml,鈣含量差不多 200mg,但一杯牛奶後,對於人體的吸收率只有 30% 左右,與十字花科蔬菜(如羽衣甘藍、芥菜等)相比,吸收率達 50~60%,是有一段差距的。建議透過多種不同的含鈣食品來攝取。
迷思三:成年人就不需要補鈣?
並不只是孩子與長輩需要補鈣!晚年的鈣質不足,往往是平時沒有補充足夠的鈣所造成,人體的鈣含量最高峰時期是在 30~35 歲之間,之後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在這之前如果鈣含量補充得充足,即使流失消耗後也能維持在正常水平。
迷思四:鈣含量 = 吸收量 ?
這是最重要的觀念!並不是吃越多就補越多,而是每個人體質不同、生活作息不同,所以鈣吸收率的差異很大,主要造成吸收率不足的原因如下:
1. 消化及消化不佳,經常拉肚子
因為消化不佳者,可能會因食糜經過的速度太快,使鈣質大多無法順利消化吸收。
2. 避免高纖與高鈣同時攝取
大量的膳食纖維會引響鈣質吸收,無法消化的纖維會帶著部分的鈣質一起被排出,因此避免高纖與高鈣同時攝取較好。但因為國人普遍有纖維與鈣質缺乏問題,所以只要均衡飲食,不必特別擔心該如何吃。
3. 吃鈣一次劑量越高越好?
專家建議鈣的一次攝取量不要超過 500 毫克,因為人體一但接收超過大約 500 毫克的鈣,吸收率會降低。鈣質的一日建議攝取量約為 1000 毫克,建議分開不同時段攝取會比較好。
4. 經常飲用含糖汽水、鹼性飲料、糖果等
碳酸飲料會降低身體的礦物質密度。過多的糖分會讓身體消耗許多磷,而磷與鈣質吸收有關。而咖啡因容易影響維生素D在骨質中的作用,建議適量攝取咖啡因。
鈣片推薦!【悠活原力】海陸雙鈣 原力鈣+D3(30條)
不僅同時添加「海」中的海藻鈣與「陸」中的骨鈣素,海陸天然來源的鈣質同時取得,並且額外再添加維生素D3,是增進鈣吸收的關鍵元素,是最佳的營養補給!
本文專家 施子健 醫師

施子健 醫師
學歷: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
經歷:
-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主治醫師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
- 教育部講師
- 衛福部桃園醫院安寧照護中心主任
- 衛福部桃園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白河榮譽國民之家主治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專科醫師
推薦產品:
- 原力海藻鈣+鎂錠
- 原力鈣D3顆粒粉末
- 悠活關健複方膠囊UC-ll+玻尿酸鈉
- 悠活薑黃+朝鮮薊植物膠囊
- 悠活好代謝 苦瓜胜肽
想更了解補鈣嗎?
現在就加入 line 好友
會有專人營養師與您一對一咨詢喔!
參考資料
1. I R Reid, S M Bristow, M J Bolland (2015). Calcium supplements: benefits and risks
2. Gabriela Cormick, Jose M Belizán (2019). Calcium Intake and Health
閲讀更多: